瑞文文摘
返回首页 | 手机用户请点此访问手机版
关键字:小学,教研,数学 | 时间:2013/4/3

(转)运用情景图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运用情景图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 情景图 辅助 课堂教学 策略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呈现教材的方式上,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通过提供这些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实验教材中选编了丰富多彩的“情景图”,它或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向学习者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型;或以童话故事为背景,向学习者展示了神秘的童话王国;或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为主角,向学习者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动物世界。我认为,这些“情景图”的选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了解编者设计每幅“情景图”的意图,对于创造性地应用这一教学资源,较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裨益的。
一、问题的提出
首先,“情景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事实证明,教材中“情景图”所呈现的内容,有些描述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场景;有些展示的是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或童话人物形象。这些图式能够唤起学习的注意,调动学习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丰富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
其次,“情景图”的运用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在运用“情景图”辅助教学时,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细心地发现图中哪些是与他学习有关的,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观察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师从学生的描述中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不断走向合理、成熟。
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骤然而立,计算机己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各学科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为此,根据“情景图”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有效整合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资源,使“声、图、文”融于一体,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懂生活。”
然而,由于“情景图”是以“场景”的形式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具有以上的优势,但其内涵有时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不能充分地利用“情景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更有甚者干脆不去领悟其中的寓意,还是我行我素,照本宣科使得教学资源白白地浪费掉。因此,教师们如何利用情景图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情景图的涵义和特点
1、 涵义
情景图也叫主题图,是把新知用一定的生活场景或童话故事表现出来的画面。一般安排在新课的起始部分,用来引入新课或解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的场景。
2、 特点
① 直观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渐向抽象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利用“情景图”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② 现实性:“情景图”以学生的生活场景为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趣味性:教材中“情景图”所呈现的内容,有些描述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场景;有些展示的是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或童话人物形象。这些图式能够唤起学习的注意,调动学习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丰富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
④可操作性:“情景图”所选用的材料来自于生活,教师容易获得并便于处理;另外,由于“情景图”所呈现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这便于教师和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演绎图片中的场景。
一、需要关注的问题
1、教师要深入理解图意
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主题图有着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某些教师对主题图的理解只浮于表面,不求甚解,因此使教学资源不能充分的得以利用。例如: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书中出现两幅主题图,一幅是孩子们在游乐园游玩的场景,另一幅是小朋友在用小棒摆图形。新授时,该把哪幅图设计为学习情境呢?有位教师用游乐园的设计,列出的加法算式都是有规律的相同加数的和,使得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思维成定势。如果把小朋友摆图形作为新授的情境,创设操作环节,让孩子们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把他们的作品进行演示。接着提问用了几根小棒?计算时,列出的算式就不再是单一的相同加数的和,然后让学生把算式分类,再逐渐抽象出相同加数的和,才可以列成乘法算式。在操作——分类——比较——抽象的过程中认识概念,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抽象,概括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起来更加深刻。
当然第一幅的游乐园场景也不能浪费掉,可以把它设计成课后练习,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学生认识乘法后,再去计算游乐园中各个项目的人数,就会自觉的运用乘法计算,又准确又快,他们还会看到椅子和桌子摆放也是符合乘法规律的。实现了运用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课程理念。
又如:实验教材中的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比一比”中的“小兔盖房”,教材特别注意结合儿童已有经验的兴趣特点,提供了较完整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图,小动物所表现出的表情也较好地体现了幼小衔接,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听童话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童话故事,也乐于接受这种形式。同时故事中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教材资源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还如: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中的野生动物园以及第六单元的“6~~15”的认识“教学中”美化校园等等都为设计了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图,为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识数的。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注意选择了学生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个数概念的内涵,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机会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新教材的编写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所达到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自觉应用意识,同时感受数学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情景图资源,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交教学效率,落实新课程理念。
2、教师是情景图的设计者
当前所有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静态的画面,这种呈现形式有的还需要学生去被动的理解画面的意思,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利于主动建构新知。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提倡教师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学生的条件,学校的硬件,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产生数学问题的情境。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加减混合”,教材配合例题安排的情景图的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了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如果将这样的画面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去理解画面的意思,在讲解画面基础上,理解算式的意义或运算顺序。因此,改进情景图的呈现方式是非常必要的:(1)将图制成课件,用动态的画面生动的反映出湖里白天鹅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然后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湖里原有4只白天鹅,从远处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湖里还有几只白天鹅?等)师:你能列式计算吗?生动手列式解答,从而引出新知。学生在动态情境的引领下,思维也随之开阔,能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并积极的去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的过程,理解算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3、学生是主题图的构建者
数学问题以主题情景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新形式,也是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然而这些特点的体现,并不仅仅在于主题情景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情景的完善过程。主题情景的构思与设计可以是教材提供或教师编写,但其意义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题情景演绎的经历者,是情景意义的建构者。当教师确立主题,以主题情景的形式展开教学时,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应该成为主题情景层层展开过程中的主角。我们的主题情景,也正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之下,内容逐渐变得完满,内涵逐渐变得丰富。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把去公园游玩,设计成本节课的主线,其中(图二)学生玩小棒摆图形的主题图,设计成几个小朋友在公园的草坪上有用小棒摆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课件展示)。师:你们想参加吗?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拿出小棒或模仿或创造出各种图案。接着师让学生算一算摆每个图案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后反馈学生的作品以及算式,把算式进行分类,抽出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第二幅情景图依然是同学们在公园游玩这根线,在学生认识乘法后用动画课件出示游乐场每一个项目上中有几个人,以及休息处桌子和椅子的张数(逐一出示),你能用最简便的方法吗?{把(图一)设计成乘法的练习题}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用公园游玩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新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学生对情景图的主动构建还表现在能主动发现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如果一个主题情景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主题情景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就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在出示第一幅图学生在游乐园中玩各种娱乐节目后,师:你从图中看到什么?
生1:好多小朋友在游玩。
生2:有过山车、太空船。
生3:有小火车,有铁轨,有大树……
如果学生只能看出这些,那么既浪费了资源,又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此时,教师可以把问题限制一下,说:看到那么多小朋友在游玩,你能用今天学到的乘法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时学生才会注意到情景图中原来隐含着乘法的知识。然后教师让学生主动选取一个场景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解决。这样设计,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也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课堂创造的主角,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也是主题图的建构者,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情景图的作用
一、启发——铺设学习情境、进入新课的桥梁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小学生的学习,往往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熟悉的情境中,他们就能够自觉地、顺利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册的《9加几》一课时,我们可以用课本中的情境图为原型设计成学校开运动会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学校要开运动会了,小朋友们知道运动会是怎么回事吗?
生:就是比赛跑步、跳高、跳远……
师出示情境图:现在我们就到运动场去看看,你们看图中都有什么运动?每项运动中各有几个人?(根据学生回答,师圈出每项运动并在旁边标上数据。)
师:运动场上也有好多数学问题哦。看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
生:跳远和踢毽子一共有多少人?师:算式怎么列?9+8
生:跑步和跳远一共有多少人?算式:9+6
生:跳远比跑步的多几个人?算式:8-6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地把这些算式分加法和减法两部分板书,并从中区分出加法中的“9加几”另成一类,让学生口答已学过的算式的答案,最后明确“九加几”是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揭示课题。
由上例可以看出,利用情境图给予的启示,教师把本节课设计成学生熟悉的运动会场境,让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架设了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又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图形和数据,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提出数学问题,为新课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学生探求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探究中。
二、析疑——开启探索算理、突破难点的大门
弄清算理是数学学习的重点,是学生今后正确思考数学问题,掌握合理学习方法,形成良好数学素养的关键。另外,算理的探索过程又是数学学习的难点,它往往是以逻辑思维为主要方式贯穿整个过程的,而逻辑思维的顺利进行又是以形象思维做为铺垫的。因此,凭借情境图的直观形象性,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从而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以至完全内化,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例如:《9加几》算理的探究,我们就可以再次运用情境图,化静为动,创造性地使用它。在探索“跳远与踢毽子一共有多少人”时,算式是9+8。当学生叙述算理把8个人里面拿出一个人和9凑成10,10加剩下来的7个等于17。可以用课件来演示,把两部分人数进行特写放大,生讲解,师一边演示给其余学生看。
通过教师的演示大家对算理理解得特别深刻,并且也启发了其他学生的思维,想到从9人里面取出2个人给8凑成10人,10加剩下的7人也得到17人,也有学生从图中想到5个5个的数出人数等。这样就比较容易地突破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难点。
三、激活——促进练习活动的动态生成
众所周知,数学学习的价值在于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力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练习设计几乎进入了一种思维的定势,总是把习题进行归类练习,让学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从而达到熟练、巩固、提高的目的,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学习情感的丧失。因此,改变传统练习设计的思维方式,吸纳新课程的设计理念来重新建构练习设计的策略已势在必行。在实践中我发现,凭借教材中“情景图”的独特功能来建构练习设计的主题和方法,不失为一种好途径。
例如在教学《轻与重、长与短、高与矮》(现代数学第一册)这一课时,练习可这样设计。
师: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也和我们一样而爱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他们在上学路上发生的事情。(出示情境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中有哪些小动物去上学,猜猜他们在路上碰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有大象、小熊、长颈鹿、小羊……。
生:他们去学校要过河,这是来了两艘小船,一艘大一艘小。
生:长颈鹿和小羊坐着车过山洞。
生:斑马过河可以经过两座小桥。
……
学生也回答了与本节课知识无关的内容,师从中提取与情境图相符的问题,重点让学生解决探讨。
师:大象和小熊坐船过河,该怎么乘船,你来帮忙出主意?
生:大象坐要坐大船,因为它重,小熊要坐小船,因为它轻,这样才能安全过河。
师:看到长颈鹿和小羊坐车过山洞,你们有没有话要对它们说?
生:如果山洞矮,长颈鹿就要把头低下来才能过去,因为它的脖子太长了,小羊个子矮能够过去的。
师:斑马们过小河,你猜它们愿意过哪座小桥?
生:过直桥,因为那样距离短。
这时有一生提出不同意见,说让他出主意要走曲桥,因为那样好玩。
师:小朋友们说说赞成哪种意见?(展开讨论)
生:走弯曲桥是好玩,可是我们不能为了好玩,耽误上课时间,迟到了可不好。
生:多走一些路好,对身体有好处。
……
虽然学生说的答案不是教师预料中的结果,但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新知学习。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喜欢走长一点的曲桥,也可以为了抓紧时间走短一点的桥。”
从上例可以看出,由“情境图”来贯彻练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原有的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虽出现预设外的情况,但这个资源的生成正是教学开放性的意外收获,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通过辩论,则可以增强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现实生活的能力,充分落实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这样的课堂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
四、建构——创编完整的课堂生活情节
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公开课,教师把整节课设计创编成故事的情境,让学生在故事的讲述和情景的呈现中探求新知,掌握规律,解决问题,从而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引人入胜。这不仅使学生被深深吸引,就是听课教师也深受感染。究其由来,这些故事情境的建构,有一部分是源自“情境图”的启示所产生的灵感。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册《数学广角》中的排列与组合的知识时,可以把情境图编成秋游的故事。
(一)引入
1、小明明天要去秋游,妈妈陪他到超市选食品,小明看到有这样几件食物。
主食: 面包 八宝粥
饮料: 雪碧 可乐
妈妈只允许他选一种主食和一种饮料,请你估计会有几种不同的选法?(学生猜测,然后提出如何验证?)
(二)新授
1、验证时,学生发现搭配方法有多种,让他们比较择优,总结出好的和自己喜欢的方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为小明选明天要穿的衣裤。
衣服: 红毛衣 黄外套 蓝体恤
裤子: 牛仔裤 黑裤子 背带裤
3、第二天他们来到了秋游地点,老师要和小明、小刚三人一起合影留念,他们排成一排,你猜他们可能怎么样排?
(三)巩固小结:
秋游结束了,小明、小刚、小东三个好朋友每两人握手一次说再见,需要握几次手呢?
本节课的设计,以秋游为主题创编、串联整个教学活动,精心地安排了每个环节的知识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经历一次愉快的秋游活动的同时,经历了一次饶有趣味的、难忘的数学生活。而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在这种充满情趣的课堂情境中进行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手法岂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理想境界?而这种效果的产生正是建立在我们的设计者能精心地研究了书本中“情境图”的设计意图,且能合理取材,借材发挥,创编出充满情趣的课堂情节的结果。
三、情景图的使用策略
教师是情景图的设计者,面对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怎样有效的使用这一资源来辅助教学呢?,因此,使用的策略已成为研究的核心。在一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用得较多的方式为以下几种:
1.在问题的指引下看图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当他们面对色彩鲜艳的情景图画面时,吸引他们的往往是图形的外表,卡通的形象,童话故事的内容,事件的本身。因此,要让他们从情景图中抽象出隐藏着的数学问题,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指导观察。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时,情景图反映的是北京申奥成功的喜庆场面,图中间是北京、多伦多等四个申办城市所得票数的统计表。教学时,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情景图,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观察画面:
①你知道图中说的是什么事情吗?
②根据给你的数据,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怎样去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④你知道谁赢了?怎么看出来的?
又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主题图画着六条由6个△组成的金鱼图,师放大该图,于投影中出示。让学生带以下问题观察图:
①图中画着什么?你看出什么奥妙吗?
②你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③根据你的观察填写下表:
鱼(条)123456
△个612
④能根据表格反应的信息编出乘法口诀吗?(小组讨论)
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情景图,使图中的数学问题逐渐明朗,学生的思路也显得非常清晰,有条理,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看图识数学的敏感性,感觉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觉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变图为玩中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做一做、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感知,建立表象,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例如一年级上册107页的“用数学”中,教材只提供给学生一组兔子图,教师可以将这组信息作为练习内容,重新创设新的资源。用电脑绘制6种不同颜色的小动物打印出来 ,并配有六组精美的彩色背景图。教学时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粘到背景图中,这样不仅留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且能出现多种信息,课受学生喜欢。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和求知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汇报的形式,根据自己设计粘贴的图意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以“小马图”为例,学生根据自己贴的画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然后他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小组按群来分,列出了“3+4”和“4+3”两个算式,有的小组按颜色来分,列出的是“5+2”;有的小组按大小来分列出“4+6”和“6+1”。同是一幅图,都是为了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学生却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可见这种设计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3.变静止为动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前望尘莫及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悄然走进课堂,这无疑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多媒体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丰富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功能,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习者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提交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等。因此运用CAI课件,把静止的情景图逼真的演绎出来,将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完整。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书中的情景是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时间,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可把四幅图用课件动画展示设计为“小明的一天”,屏幕播放小明早上起床,角落有时钟显示6:00,然后播放小明到校时间7:00,中午放学11:00,下午上学1:30,下午放学4:00,学生看完小明的一天的录象后,师问:你知道小明一天的作息吗?就是起床,到校,中午放学,下午上学,下午放学的时间各是多少?你会看哪个就先说哪个?(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选择,把前面的每个片断分开重现,并把角落中的钟放大。
学习信息的趣味性、新颖性、探究性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也让学生在经历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使其获得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而教师在这过程中,没有一刻是领着学生认的,都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大家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索新知的。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化图为实践活动
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活动中,孩子们能放松心情,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具体活动情境中获得表象,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情景图的图意,把它设计成让学生参与构建的实践活动,必将使课堂充满生机,促进动态生成。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P99的“数学广角”时,其情景图是3个小朋友握手,每两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几次手?教师可把整节课设计为学生春游的情境,这幅图作为课堂的结尾,同学们春游结束握手告别。师:三个小朋友握手,每两人握一次手,你能猜猜共握几次吗?生猜答案:2次、3次、4次、6次……。师:你能说说你的猜测的理由吗?生解释的理由不尽人意,这时师:你们都不能很清楚的表达出来,怎么办呢?生:我们握握看。师:现在3人小组握一握,看谁的答案最准确,生通过握手后发现是3次。接着师请几组同学上台演示,发现握手的规律?(师延伸)如果4个人每两人握一次,一共握几次呢?这时学生已经私下握开了,发现答案是6次,师让他们说说怎么知道的?生:我们握过手了。师:你是怎么握的?强调有规律握手。然而有一个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他说:我没有握手,是把每个小朋友用○表示,(他上台在黑板上演示) 然后看出6次。
我们怎能不为这样的课堂生成喝彩呢?通过3个小朋友的握手提供的表象,这位学生举一反三,用图形来表示握手的过程,这不正是实践活动想要达到的目标吗?进一步还会有学生不必画图形,有的在脑中呈现握手的场景,或画图形的过程,使得具体形象思维顺利过渡为逻辑思维,探索出新知的解答方法。
可见把情景图转化为实践活动的策略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出新知的规律,而且还能在动态活动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生成,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无限生机,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
五、研究后的思考
本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是城关小学,学校硬件设施比较齐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情景图设计成动画效果,以此来辅助课堂教学,溶数学知识于生活情境中,使其具有生活化、个性化、人性化等。然而,目前教师中能自制课件的人毕竟有限,还需要依赖学校中的能手帮忙,当教师在备课时有了灵感却只能写下来,不能附注行动,实在是非常遗憾。虽然,我校在上个学期组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简单的flash制作,可那离能真正表达教师的创作灵感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如何让大多数的人掌握制作课件的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极需解决的困难,需要学校领导的关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其次,我们也看到许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多媒体硬件,使得化情景图为动画的设想成为不可能,如何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充分的运用情景图来辅助课堂教学呢?怎样做到化静为动呢?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目录:
陈桂云《超越教材,凸现主体》 福建教育 2005第1期
景具仓《例谈数学教科书与数学课程》 小学教学参考 2005第1期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中规范性与开放性的关系》福建教育2004第6期
李雪强《哪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得到的最多》福建教育2005 第4期
刘荣娇《“主题情境”需艺术加工》中小学数学 2005第3期
叶志宏《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教学月刊 2005第3期上




上一篇: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下一篇:一年级数学《分类》教学案例与评析

Copyright © 瑞文软件工作室 冀ICP备17033643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