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文文摘
返回首页 | 手机用户请点此访问手机版
关键字:小学,教研,设计,教学设计 | 时间:2013/4/3

“什么样的设计是有效的教学设计”研讨记录(转载)

“什么样的设计是有效的教学设计”研讨记录(转载)
研讨主题:反思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
参加对象:课题组组全体成员
研讨时间:2007、4、23
具体内容:
周亚娟:
今天我们就以最近的三堂研讨课为例,来说说到底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
教学设计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不论怎样设计,最终目的是要更加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探究的学材,使学生能够逐步自主发展,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综观这三节课,我觉得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还是挺明显的:
李秋萍老师的课,体现了有效地复述引导。
在语言学习活动中,课文是一切领会性学习和表达性学习的基础,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课文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文复述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提高课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语言实践的有效形式。 李老师的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如:利用文中关键词进行复述,看图想像画面进行复述,同桌合作练习复述,上台表演加强复述……这样的训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再通过说话训练,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言语实践能力。但是,我想,这只是复述的第一个层次,如能在复述的过程中,再加上自己的感想、体会……这样,复述的层次也提高了,是否效果会更好?
谈丽华老师的课,体现了有效地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在学习语文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既有吸收课文语言、内容的功能,又有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激发朗读者情感的功能,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充分表明了朗读的重要性。马老师在处理课文第二和四自然段时,就着重对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地指导。先是要求学生对照文本各自练读(教师提出一定的朗读要求);然后指名学生读,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倾听也是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接着又让学生进行朗读评议,生生互动,效果较好;最后学生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个人认为,在“学生评议”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切实抓住机会,当学生评议到某一方面时,马上引导全体学生对这方面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训练面的扩大,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感情朗读水平的提高。总之,无论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还是满怀深情地诵,都需要反复练习,课堂上只有多读,才会使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只有从语言文字入手,才有可能深入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马玉兰老师的课,体现了有效地情感激荡。
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新大纲》反复强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也为小学语文达到《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展示了一条途径。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马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是丰富的,她用自己的情感朗读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自己深情并茂的范读来引领全体学生满怀感情地朗读,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和留给我们的思考等。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马老师还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袁俊萍: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的安排。如果所做出的这种筹划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它就可以称之为一种有效的设计。当然,这其中值得研究的还有很多方面,如有效的引入、有效的提问、有效的练习、有效的补充等等。就“有效的教学设计”这个主题,最近聆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课,应该说三位老师的教学各有特色,或沉稳、或奔放,她们的教学设计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能抓准训练重点,有层次地进行铺垫教学。
2、能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三位老师在课堂上都非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倾听、完整回答、有条理地表达等。在朗读训练上,更是花了很多功夫,从读通到读懂到感情朗读再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层层提高。这样的训练也应该说是一种有效的训练。
如果说一定要挑一点毛病的话,我想表达以下两方面的观点:
1、教师的语言应该雕琢地更凝练些、更具有引领性、要能及时提升学生的语言。
2、对于课后习题的落实是否该考虑得更周到些。课后有复述与写话的练习,那么关于如何落实这两道题目,又该落实到什么程度,这都值得细细研究。
我想有效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教师对教材、对学生有明确的认识,在认真钻研、仔细分析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挣真真切切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
许 惠: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不论怎样设计,最终目的是要更加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最近三位老师分别执教了《荷花》《秦兵马俑》和《第一次抱母亲》,她们的教学设计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有效性:
1.目的性。当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指向了教学目标,它所形成的教育现实无疑是高效的。三位老师都通过朗读,看录像,说话,写话等各种教学手段,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2、节奏性。有效的教学设计还要注意有一定的节奏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内不宜进行一些节奏太快、环节太多的设计,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紧迫与焦虑感,影响学习质量的提高。谈丽华老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的第3小节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先让学生朗读,然后通过朗诵让孩子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从而让学生回答母亲当时时如何关心我们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概括,随后让学生用“先 ”“再”“然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把三个步骤联起来,让孩子们踩着以上这些阶梯轻轻松松的完成了复述第3小节的教学任务。
3.弹性。有效的教学设计在关键处应当是一种多维互动的并联结构。三位老师都设置的说话写话这一环节,弹性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学操作起来更加灵动,更加有利于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在课堂驾驭方面处于主动的地位,更好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4.延伸性。在设计中要给于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机会与时空,使提出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规,并且使学生每天能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在脑中始终激荡着问题。三位老师在设计教学时都考虑到这一点,从而都设计了延伸性的内容。如查找有关书籍读一读等。
总之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
吴晓慧:
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得主动,学生学得主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三位老师带来的不同的课堂魅力和组内老师自由、热烈的主题讨论,使我更真切地感受到这次活动带给我的对教学设计的新认识。下面,我就这三堂课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找准教学突破口。为了避免篇篇课文都从头讲起这种“千人一面”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找准突破口。找准了突破口就等于给教学找到了捷径。如谈丽华老师通过抓住课文中心句来展开教学,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李秋萍老师采用了变序教学法,从 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选择重组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马玉兰老师则遵循荷花的生长规律引导有效阅读,习得语言。
2、精心设计问题。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重要手段。老师提的问,是学生思维的支点,学生借助老师提的问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想象。问题提得恰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好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不能大而空,也不能小而碎,既能引导学生回答到点子上,又能为理解全文服务,总之,问题应少而精。例如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荷花“冒”出来的动态美,她精心设计了一组比较句子的练习,学生在比一比、、说一说、读一读的过程中感悟了作者语言之精妙。朱作仁教授说过:“教师的提问要提最有价值的问题,要把重复的问题压缩到最低限度。”
3、目标明确,训练有针对性。学习语言文字,只用通过练习才能达到理解、巩固、运用和积累得目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语言文字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语文知识,指导学习方法,引导练习,形成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应有明确的目的,找准训练点。例如李老师通过抓住复述这个训练点来多方面进行指导、练习。谈丽华老师让学生通过感受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内疚之情。马玉兰老师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形式来进行感悟朗读。三位老师的训练点都很符合个人的教学思路。
4、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当学生学完课文的某一个内容时,内心一定会有很多感触,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有的内容他们理解了,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如果老师用一段充满激情的语言作总结,就能把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心里话”替他们说出来。例如谈丽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形象时用一段“是谁……?是谁……?是谁……?”充满激情的语言作引导,无疑是画龙点睛,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
马玉兰:
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荷花大部分学生不陌生,但不一定了解。所以我设计了较多的图片展示与换境体验,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共鸣与思考。
导入部分,展示满池荷花图,配上古典音乐,使学生在课始就能从心灵上引起共鸣,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欣赏荷花姿态时,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适时展现相应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更真实、更近距离地走近荷花,了解荷花。上课时,学生的发言说明他们已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但语言的生动丰富却是欠佳的,因为是公开课,可能心里想着赶进度,赶时间,也没有对此进行很好的深入的引导。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训练点似乎多了点,明明知道不能够什么都涉及,却还是不由自主的面面俱到,导致不能够深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以后备课时、教学时,必须学会放弃,有所不为。另外,因为是公开课,预设的比较多一点,比较程式化、拘谨,学生就可能比较多的被教师牵着走,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
张晓萍:
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而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不论怎样设计,最终目的是要更加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拥有明确的目的:首先,要确定自己本堂课的总目的,在确定目的时,要注意目的的单一性,明确而简洁,什么都想抓往往是什么都抓不住的。其次,要明确每个环节的目的,应当时刻地问一问自己: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个目的,这样设计行不行,有没有更有效的活动方式。修改预案的过程就是课前反思的过程。当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指向了教学目标,它所形成的教育现实才能发挥出最高的效益。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尤其是要充分了解到学生在课前学习已经“走”到了哪里,这样才会使设计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使学生的发展更加高效。《秦兵马俑》一课所述的事件只有放在那个时代,才能生发出最大的感染力,而对这些,学生也许有所感知,但毕竟是一段历史了,不可能有什么深刻的体验,所以,成功地给予学生这种体验,就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在教学时,李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所出示的那段录像,激昂的音乐,宏大的场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确实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设计。
三、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当是“不稳定”的:有效的教学设计绝对不能死板,一言一行设计到位,只能使课堂充满了束缚,使“精彩”成为预约。教学设计应当借助简洁的步骤,给予学生可能的“节外生枝”以充分的时间,唯如此,课堂才易于收获意外的惊喜。让教学操作起来更加灵动,更有利于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在课堂驾驭方面处于主动的地位,更好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俞春梅:
有效教学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有效,结合听了三位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一定能唤起学生充分的阅读期待。
阅读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之后,就形成了他独特的阅读心理结构。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我们读到“果然”、“于是”这类词语时,心里就会作出这样的判断:下面出现的结果和前面是一致的。我们的心情是愉悦的。反之,我们就会猜测,心情就会紧张,会更加集中我们的阅读注意力,表现更为投入、专心,有时会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读者对作品下文可能出现的结果的预测、设想、就是阅读期待。这种阅读期待可以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向往和探究的欲望,化为自觉的阅读行为。我们不难发现,情节曲折的故事往往最吸引学生阅读,而散文之类的作品就难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秦兵马俑》是一个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对于学生来说距离相当遥远,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思想认识等与教材存在一定的距离,在阅读过程中难以自觉地产生阅读期待。谈老师以课文所处的历史背景入手,充分发掘了教材蕴涵的“情趣”因素,创造阅读情境,甚至造成阅读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它们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的,是有效的。
二、 有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语文味。
综观三堂课,发现一个问题,三位老师都从不同程度上去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但是复述仅仅为了复述吗?其中的语文呢?是否应该回到课文中具体的词句中去品味,去感受呢?三、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扎实落实“写”的训练。
《荷花》课后有一个写的练习设计,李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写什么?什么时候写,该怎么写,却有多不同。但是最后的结果似乎都有那么一点遗憾,没有达到自己所预想的,关键问题我想在于这样几个原因。
1 训练是否有目的。我们设计的写的练习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有感情地朗读,再或是为了理解表达而写,写出自己的见解。只有教师自己心理目标明确的,也为有效的写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2 训练是否有情。也就是能否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的欲望。写只是让学生一个“如愿以偿”的过程,写得要适时。
3 训练要有法。任何写的训练并不是仍给学生一个话题即可。最基本的做法,老师自己得考虑你想让学生写些什么,或者说给你这个话题,如果让你写,你会写什么,你能写什么?学生能写出什么?考虑完之后,再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因为任何写的训练,都不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不能是学生已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再现,应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让学生有意识地积极地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等,逐步掌握一般的表达方法和规律,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别人的思考角度、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开阔自己写的思路,丰富写的内容。
徐育娥:
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上面两位都有阐述,这里我再补充一点。语文学习不是封闭的,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上,也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既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课内文本与课外知识犹如人的两条腿,只重课内不重课外的结果,是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走路不会快,更不会有后劲。说到这里,我又不由想到上次周亚娟上的《白鹭》,她把课外的文章做足做强,课堂上学生活泼好学,其乐融融。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
另外,对于“复述课文”这一训练,除了熟读、给关键词,还有没有捷径可走,期待着大家给我指点迷津。
谈丽华:
结合《秦兵马俑》一课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许多专家对教学设计下过不少定义,但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
拿到一篇课文,如何进行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要”素大体只有三: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这里,我主要就“学习者”、“学科内容”两大要素谈谈我是如何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的。
1、关心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它是一个历史事件,以简练的笔触、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兵马俑的姿态,揭示了秦朝时期的繁荣强大,讴歌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对于这样的一段历史,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肯定比较陌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成了我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得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也才能为接下来学习课文作好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2、创造性地使用教学内容
教什么“内容”看起来比较容易,教材内容完全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一点儿都不需要作调整,这当然是理想的情况。但实际上,教师往往需要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作出适当处理(即教材的“再度开发”),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每个教师应该有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应该是:教材内容只是作为达到教学任务 (目的)的一种载体,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组和调整,而且确实有必要这样做。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第二部分介绍兵马俑个性鲜明,类型众多。怎样用好这篇教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借助这篇课文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或者技能训练?这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
一开始在设计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我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文的安排次序逐节教学,由老师引出第一节中的内容,接着第二节以指导朗读为主,第三节以复述为重点,第四第五节还是朗读训练为主,在读中体会;在激情朗读了最后一节,激起学生情感后,安排一个说话练习激发学生情感。这样的教学比较常规,顺着课文的思路一步步教下来,给人的感觉也会比较完整。但是我对自己这样的设计并不满意,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对于一个刚升上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而且是已经预习很充分的前提下,这样逐节地学习课文,一点一点去体悟情感,恐怕很难保证学到最后几节时还有几个学生是完全能投入其中的,而课文越到后面,越是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感受的时候,所以,我在想,是否有更好地方式来呈现这篇教材,既能达到基本的训练目的,又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于是我把课文进行了重组,我根据组块教学的思想,把本节课设计为主要的四个版块:
一、整体感知,铺垫情感。
二、比较阅读,练习复述。(规模宏大)
三、抓住形象,以读带悟。(个性鲜明)
四、角色转换,直抒胸臆。
(详见《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样的设计,这样的重组教材,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得更为轻松,学习结果更为明显,同时也便于教师把握上课的节奏,使每一项训练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3、明确教学目标,活用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大体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到什么程度,很难有一个精确的说法。教学目标应该以能够激励学生热情地学习为标准,一般指明希望学习者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学习结果的外显表现)。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牢记自己所定下的教学目标,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多样的(如:自读想象、朗读互评、情境说话等)。有效教师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或者策略的能力。
注:标示处参考 盛群力 马 兰的《为学生的有效学习系统设计教学》 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
马玉兰:
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课题组老师的开课,的确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真是实践出真知啊。我把我的一些认识现总结如下: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可是,教师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会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 以学生为本 ,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二.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重新组合教材等等。
在课文的教学最后,三位上课老师都进行了说话或写话的练习。尤其是李校长的设计让学生在一定的角色情境中来说话,学生在新奇、有趣中很好地实现了角色转换,语言实践、认识提升。
沈 洁:
结合三堂课就有效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整体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
有效的教学设计确实较以前更关注训练,但关注了训练后,并不是要求我们拿出一块一块进行训练,我们还是需要从整体入手。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让学生静静思考的空间,而不要太多的热热闹闹。
以往,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讨论、表演等形式,我以前也经常用,但回过头来想想,这样的训练究竟有多大效果呢,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表面上热热闹闹,并不等于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起来,相反,长此以往,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浮躁,变得不会思考了。像谈老师安排的同桌对话,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可以砍去。
三、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媒体的辅助,但不能让它唱主角。
我们现在对多媒体的批评声很大,但我们应确立自己的立场,做到该用时用,不该用时绝对不用。像这类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的文章我们就应该播放录象,让学生进入那样的情景,走进那个年代。
以上是听了课后想到的,比较零散,说的不当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吴晓慧
学习着,收获着。.
我感觉(更多的层面是在外围):一、有效设计的着力点指向学生,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它应该是整体的。但整体怎么分布实施,还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
二、有效设计的表现程度要体现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要体现有效,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的制定要慎重。
三、有效设计要表现在基础和发展两个纬度上。教师在设计时要体现:1,保持学生良好状态原则。2,积极认知干预。3,管理、监控和维持
沈剑伟:
一、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的本质,基本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教学所实现的价值不仅是知识,也不仅是能力,而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全方位的提升。 二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三是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学生自身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过程、互动交往的过程、沟通合作的过程。 四是课堂教学既然是活动的过程,就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因为任何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有两类环境因素,一类是物质环境,一类是精神环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共性的,但由于每个人的心境不同,产生的效应就很不相同,即每个人情绪状态、精神状态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因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学风、班风,以调适每个学习者的心境就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设计既然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理所当然地要体现上述价值取向。首先,设计的出发点,即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生命发展的意义,不仅有知识和能力,还要有个性和人格;其次,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自身、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活动建构过程,而且这种设计主要是预想,带有很大程度的猜测性,因而应具有在基本指导思想下的可变性、选择性;最后,要设计
教学情境,这有利于经验建构和情感生成,而情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预设,而不是随机创设。实践证明,没有情境的预设仅靠随机生成往往是靠不住的。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是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
课堂教学活动从什么地方入手,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是什么? 我们一般的都是从教材的逻辑体系上去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从学生头脑中的真正基础考虑问题。所以,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凭直觉凭经验想当然办事,要沉下心来扎实工作,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找到教学的真正起点,切实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搞清楚孩子们到底是怎样学习的?已有的认识结构中知识是用什么方式组合的,已有的相关经验是什么?用什么认知方式?有什么思维特点?在思维遇到困难时更多地是采取什么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的统一教学过多,掩盖了学生的差异,特别是教学起点的差异。故教学设计要关注部分超前学习的学生,既要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以引发更深刻、更广泛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
三、教学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课堂教学曾一度出现不问效率、不讲质量的无序状态,表面上看,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质上是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虽然主客观因素都有,但最直接的莫过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意识不强。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不能利用预设目标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预设目标既有相对稳定性也有变动性 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预设目标,预设目标与课堂的实际进程很可能不相符,需要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调整修定,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目标(生成目标),但预设目标还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调控作用的目标,这是毫无疑义的。
教学目标应该是准确和简约的 所谓教学目标准确就是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相符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前要深刻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深切地了解学生。所谓简约是指目标的表述要简单明了,忌冗长拖沓,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思路清晰明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学思路不清,课堂呈现盲目无序状态,课堂不可能取得成功。教学思路指的是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下,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去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包括贯彻什么教学原则,采取哪些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使用什么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有的课堂知识点较少,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不多,因而教学思路比较简单。有的课堂知识点较多,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搞明确教学思路就显得特别重要。
五、教学设计必须重点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机会的策略。
根据卡罗尔和布卢姆的研究结果,影响课堂质量和效益的因素有七个: 属于学生的:1.认知基础 2.智能类型和发展水平 3.学习的自主性 4.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属于教师的:5合理的教学目标 6.科学的教学结构 7.有效的教学调控。这七个问题中,落脚于教师的后三个问题,除了教学目标外,教学设计应重点考虑教学结构和教学调控。教学结构设计的难点是横向结构,而横向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方式;教学调控的重点是有效的教学强化,着力点是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强化。所以,教学设计应重点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是如何增加参与学习的机会。 (一)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策略 1.用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或问题启迪学生的求知欲,即任务驱动法 2.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动机=估计成功的概率×对成功价值的估计,而成功的体验会产生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因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必须做到认知与情意同步抓,给学生表现成功的机会,包括对学生提出有差异的教学要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至少做到分层设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有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
围 真心实意地关怀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并且及时、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提问、回答和其他行为表现。 4.开发课程资源,让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最主要的是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魁力,体会到知识就在生活之中。(二)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机会的策略 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方式是多样化的。模仿练习、阅读、独立思考、观察、操作、独立练习、合作学习、提问、回答、竞答等,但不同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不均等的,学习效率也很不相同。目前,课堂上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即统一学习多,个人独立学习少;接受学习多而探究学习少;老师表达多,学生表达少;学习快的表达多而学习慢的表达少。 这“四多四少”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改变这种状况的总策略是:改革课堂横向结构,变全班统一为全班统一与个人独立学习相结合、与成对学习、小组学习相结合。要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上海育才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方式,重点设计提高学生自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和策略,设计提高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设计必须留有空白。
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施工蓝图,因为教学设计是规划发生在学生大脑中的事情。 教学设计应该留有教师和学生“书写”和“绘图”的空白,不应该是刚性的、过份统一的和机械的,而应该是弹性的、可选择的和活泼的。 要重视真问题的设计,不要拘泥于具体行为动作和语言。所谓真问题即找准新知识固着点的问题,是学生头脑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虚拟的问题。 要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空,并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基础与新知识的矛盾出发),并进行恰当引导,帮助学生从对问题的模糊状态过渡到清晰状态,即把问题提到关键处。 要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一点,多一点事先的准备就多一些成功的把握,这正如在一场战争前预想和分析。 要多方面开发课程资源,给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有实效,才能更顺利的开展下去。
周亚娟:
为了更好地认识 有效的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再补充一些资料.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的特性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不论怎样设计,最终目的是要更加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探究的学材,使学生能够逐步自主发展,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科学性。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项严谨求实的工作,不能有违科学性的原则,这一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底线。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1/2大于1/4,就让两个不同的学生分别把两张同样大纸的1/2与1/4涂满,看谁涂得快,结果出现了涂1/2比涂1/4还快的现象。学生涂得快慢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此设计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2、目的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时刻地问一问自己: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要行不行,有没有更有效的活动方式。修改预案的过程就是课前反思的过程。当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指向了教学目标,它所形成的教育现实无疑是高效的。
3、可行性。
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尤其是要充分了解到学生在课前学习已经“走”到了哪里,这样才会使设计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使学生的发展更加高效。
(2)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有利于转化成为教育现实。再精美的教学预案仅仅是一幅蓝图,只有把它转变成教育现实才是有意义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当非常有利于转变成教育现实,我们不能仅仅停止于纸上谈兵。例如有些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与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太多,这是师生的精力所不允许的,很难转变成教育现实的。
(3)有效地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常态化的教学。公开课在展示、传播某种教育教学理念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对于一些有欣赏价值的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可以说较为充分了,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不是靠那几节公开课,而是要靠平时持续的常态化课堂。因此我们应当多去探究常态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调动起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这些教学设计能够服务于常态化的教学,使教学设计更加具有实效性。
4、思想性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种思想教育不能局限在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形成做事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习惯,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决心,遇到挫折永不言败地信心。
5、弹性。有效的教学设计在关键处应当是一种多维互动的并联结构,教师能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预案,就不会因学生的“节外生枝”而手忙脚乱,使精彩成为“预约”。弹性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学操作起来更加灵动,更加有利于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在课堂驾驭方面处于主动的地位,更好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6、简洁性: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当是简洁的,具体地说就是要符合以下几点:
(1)步骤要少,不要太多。
(2)情境要简,不要太繁。
教学情境不宜过繁,要尽可能使情节明快集中,便于学生集中精力与时间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讨论,用最简单的情节牵动学生最深沉的思考。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处处都创设一个情境,并且情境过于庞大,使学生纠缠于具体的情境,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从生活情境引入教学时应进行必要的“剪裁”、适当的提炼,使之恰如其分,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地学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3)环节要缓,不要太急。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内不宜进行一些节奏太快、环节太多的设计,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紧迫与焦虑感,影响学习质量的提高。
总之,教学预设应具有可操作性,简化而实用,富有弹性化,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精心地调整预设,这样就可以使教学实际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7、节奏性。有效的教学设计还要注意有一定的节奏性,符合学生的注意力起伏规律,使学生能在最佳时间内探究未知,突破难点。
8、延伸性。在设计中要给于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机会与时空,使提出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规,并且使学生每天能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在脑中始终激荡着问题。
9、情境性。
在情境中学习,理解,使学习更加有目的性,更加有趣味性。但情节不宜太繁,太滥.
10、个性。
教师的性格不同,知识智力背景不同,其教学风格自然也不相同,因此教学设计必然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既反对不顾教育规律天马行空的教学设计,也反对没有自己个性、没有独立思想的教学设计,让我们的教学设计的个性飞扬起来。




上一篇:有效的教学设计(转载)

下一篇:开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校园读书计划

Copyright © 瑞文软件工作室 冀ICP备17033643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