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文文摘
返回首页 | 手机用户请点此访问手机版
关键字:小学,校本教研 | 时间:2013/3/28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听课体会

周五上午,有幸到开平小学观摩了来自天津北辰区刘慧老师和我区张伟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这两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教师驾驭课堂、引领学生深入探究的高超的教学艺术,给人以如沐春风的快感。教师娴静大方的教态和纯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情动人的语言魅力,自始至终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下面我详细谈下自己听完两节课后的收获:
L在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执教的两节课例呈现出了很多的亮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注重围绕中心,带领学生整体感悟文本
这篇课文是以因果关系来组文的,先写周恩来为什么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念头--他所看到,听到的人和事都是“中华不振”,再写他由此而产生的志向。课堂上刘慧老师以提示语的形式巧妙点拨,带领孩子迅速理清文章顺序,带领孩子归纳出本文所写的三件事,有利于提高中年级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真正把新课标对中段学生阅读要求落到了了实处。而张伟老师一入课,先让学生理解课题,抓住“崛起”的理解一词,然后马上引导其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反义词——中华不振。接着就进入到课文的重点研读过程:从文中找出其不意“哪些地方表现”中华不振“。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结果,从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来看,学生理解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同时也使长文得以短教。
二、注重抓住重点词句,引领学生读中悟情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教学讲究“披文以入情”,这文一方面的书面语的“文”,一方面是文本中人物语言的文。而后者对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更易于品味和感悟。因此,人物语言是不可忽视的动情点,激情点,悟情点。在反复吟诵之中,我体会到伯父的话中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担心、无奈、愤怒 ……周恩来的心里活动实际上是没有说出来的语言,那一连串的质问充满了疑惑和不解,突显的是一个忧国忧民,胸怀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最清晰的民族良知。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也是内心世界的外部表现因子。因此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是不断地围绕“中华不振”反复带领孩子体会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以问题式的朗读,引领学生在读中进一步地感悟人物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不振,两位老师先出示问题“事件中的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结合相关的句子、关键词想象其穿着、语言、神情、心理等交流感悟及印象。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把妇女的可怜,洋人的得意,中国巡警的无理训斥,围观群众的愤怒又无奈等知识介绍得入骨三分,整个过程教师让学生的交流和课文的内容巧妙结合起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在特定环境中及时出示图片,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原因。最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一次次充满激情,包含愤恨,无奈,痛心的感情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也像周总理一样,幼小的心灵在一次次地震憾!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巧妙 环环紧扣
为了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真正原因,刘慧老师在导入时就抓住租界地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说说,结合课文说,想象着说,然后教师出示租界地的图片让学生看着说,接着让学生想象中国人的生活,紧接着,刘老师点击鼠标,把两幅天壤之别的画面放到一块去对比看看,让学生初步体会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的现象。张老师也采取对比的策略,让学生感受租界地和租界外的天壤之别,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中华不振”打下良好的基础。紧接着巧妙过渡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过度自然,衔接巧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埋下伏笔
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结束之后,出示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不振,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讲到出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铿锵有力地板书,加上教师激情的朗诵,并领着学生来读,不仅读出了当时周恩来读书的目的,而且读出了现代学生读书的目的,非常好,把全文推向了高潮。紧接着展现新中国繁荣昌盛的图片,抛出“你将为什么而读书?”课堂上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精彩的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再精彩的课也会多多少少留有遗憾,回来后,反反复复回味两节课例,感觉两位老师在一些细节处还多多少少存在不足:如刘慧老师在指导朗读方面仍需加强,感觉孩子的朗读不够投入,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出来,还有就是字词练习不够深入,应给学生更多的尝试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拓展空间,另外就是教师的情感不够饱满,因此指导朗读时,感觉不够投入。张伟老师在教学中页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发音不够准确,有些语言还存在运用方言,还有很好注意关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因此略显得有些零碎。
改进意见:希望两位老师多在字词方面加强联系,多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还有充分发挥板书的有效作用。
总之,听完这两节课收益颇丰,期待以后有更多这样参与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




上一篇:听名师送课下乡有感

下一篇:听课体会

Copyright © 瑞文软件工作室 冀ICP备17033643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