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文文摘
返回首页 | 手机用户请点此访问手机版
关键字:实验研究报告 | 时间:2012/9/4

《信息技术与几何图形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实验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1世纪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对教育教学的作用日益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逐步认识到: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如果将信息技术变成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不仅会实现教学改革上的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基础教育和课程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就势在必然了。
多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在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同时,初步探索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运用,但没有大的突破。原因是没有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认为: 整合 就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忽视了 整合 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学科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各学科教学的突破和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几何图形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课题,以图设计并建立有本校特色的 整合 实践和理性的思考。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根据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很明显,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它所隐含的就是 以学生为中心 。
(二)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有效的体现。
(三)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是在个体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完善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弥补认知结构中存在的 缺口 ,使认知结构趋向完善的过程。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学习的求知欲、好奇心,他就会对未知的世界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并以加倍的努力去探索、了解、认识,以求得内部的认知平衡。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生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的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新课程理念与精神:新课程要求我们充分发扬民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既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又重视方法与技能的训练,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三、研究的目标和原则
(一)实验研究的目标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设计基于现代媒体技术的新的 合作--自主 教学模式。
   3、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创设新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5、撰写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操作性强的论文。
   6、研究开发各学科的教学软件。
   7、编辑学生独立探索、验证的有创见、有水平的学习作品。
(二)实验研究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运用,其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形式上的多样化而失去教学的方向。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的整合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各学科的素养和信息素养。
   2、主体性原则:这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下师生关系的重要转变,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认知工具,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发展,而这种活动是出于学生自身的需要,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无奈的。
   3、开放性原则: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整合 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开放有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也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这种开放是相对于传统、封闭而言的开放,不是无限制的开放。这种开放可以表现为教师不一定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不一定是权威,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式关系。教学内容来源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教师,渠道可以更多,范围可以更广。
   4、大信息的原则:大信息量是 整合 的物质基础,学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处理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时,才能真正培养能力,只有大信息的情况下,才能方便于使所有学生有所选择,才能实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有不同的成功体验。
   5、共享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是发挥各任课教师的优势、老教师与年青教师的长处,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此树立资源共享意识,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关系到课题成败与否。
6、交互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整合必须基于网络课件为依托,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性才得以充分的实现,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网络依托就没有整合。
7、人本性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因此授之以渔,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不是以眼前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教学质量。
四、实验研究的方法
(一)方法:本课题以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主,配合以跟踪观察调查、统计、经验总结等方法。在实验研究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各科制定的目标和本校本科本年级的实际进行测试,并注意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
(二)实验对象的选取:本实验选取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六个班为实验班,以数学为实验科目,确保实验科学准确。
(三)实验变量的控制
自变量:教学的媒体资料库和教学模式。
因变量: 教 和 学 的效果(会教、会学)。
非实验变量的控制: 稳定实验教师和实验对象,不人为地制造不公平的因素,测量项目相同,对于实验中出现的无法控制的变量(如突发事故)要及时作出详细的记录和调整。
(四)实验资料的搜集
实验资料主要来源于观察和测试。同时辅于问卷、调查、量表征询等途径,观察贯彻于整个实验过程,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和变化,并记录下来,形成资料。同时还要收集学生个案材料,并定期把这些资料筛选、核实、比较、分析、进行归类,分项整理,精选存档,用抽样法对文字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用数据统计法对数字资科进行定量分析。
(五)实验的时间、内容和实验步骤
   1、时间:2007年4月 ~2010年9月
   2、内容:本实验研究的学科有数学教育。
主要研究:
(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整合 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地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通过教与学过程的设计来实现 整合 最优化。
(2)设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 合作--自主 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我们将利用现代信息的优势,通过对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确立 合作--自主 教学模式。
(3)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是本课题用于调控实验过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标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的整合是否可行,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来收集有关资料及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最后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判断,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3、步骤:分准备阶段、实验阶段和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2007年 4月~ 2007年8月)
①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课题小组,确定课题、申报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②收集与本课题实验研究有关的理论参考资料和筹备资料库。
③组织课题实验成员培训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软件制作技术、教育分析统计理论等。
④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
(2)实验阶段(2007年9月~2010年9月)
①各子课题根据实验研究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校级总课题组定期进行检查。
②定期开展各子课题实验公开课、研讨课活动,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并整理收集有关数据资料。
③加强各科教学软件和资料库的开发。
(3)总结阶段(2008年 9月~2009年3月)
①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阶段性成果及实验效果进行汇总,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送上级和专家鉴定。
②总结出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③完善各学科的教学软件和资料库。
五、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一学年的实验,通过在实验过程中的调查问卷和测试成绩收集的各种资料,获得如下情况:
(一)学生认知水平的测量
1、对学生学习 空间与图形 进行检测
《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后检测结果对比:
平均分 标准差
实验组 80.96 10.06
对比组 73.42 15.72
《圆柱和圆锥》学习后检测结果对比:
平均分 标准差
实验组 90.3 3.1
对比组 82.8 5.6
(二)学生的态度测量
1、学生学习 空间与图形 前后课堂学习水准比较分析:
学年
第等
人数
目标项 第一学年实验组 前/后 第二学年实验组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专心程度 17/28 11/12 12/6 10/4 24 16 8 2
注意时间 14/22 9/13 12/8 15/7 25 15 9 1
认真讨论 18/25 9/11 8/12 5/2 28 15 6 1
质疑问难 18/21 15/17 6/8 11/4 23 20 5 2
2、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兴趣性的问卷调查统计:
学年
情况分类
人数
项目 第一学年实验组 第二学年实验组
好 较好 一般 差 好 较好 -般 差
学习途径 30 13 6 1 34 15 1 0
学习方式 32 10 7 1 33 16 1 0
媒体类型 28 16 6 0 31 18 1 0
媒体内客 29 15 6 0 32 17 1 0

(三)学生的综合能力测量
1、 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调查:
素质 目标 实验组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 对比组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
操作能力 喜欢动手操作 70%/92% 66%/69%
操作能力强,质量高 60%/83% 60%/64%
作品有创意 60%/76% 68%/79%
愿意与人合作完成一次操作 69%/89% 68%/70%
能和同学和谐相处 88%/98% 81%/83%
探究能力 活动主动参与面 83%/94% 82%/84%
能主动发现问题 72%/85% 68%/69%
能自主探究问题 60%/82% 58%/61%
善于发现知识的规律,有解
决问题的能力 56%/76% 57%/58%
有协同合作精神 68%/91% 65%/68%
创新能力 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强 89%/95% 88%/89%
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78%/88% 72%/74%
有创造的意识和兴趣 70%/76% 72%/73%
想象力丰富 68%/79% 63%/66%
创作作品质量高,有创意 60%/75% 55%/57%
合作能力 能和同学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78%/94% 72%/73%
有协同合作精神 75%/91% 71%/73%
能协调组员分工合作 65%/86% 62%/64%
能在活动中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 78%/89% 72%/72%
客观评价活动中自己和他人的表现 68%/78% 68%/71%
2、 对学生学习的调查:
学年
情况分类
人数
项目 实验组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 对比组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活动兴趣 18/22 14/16 7/2 1/0 11/13 11/12 14/11 4/4
自主合作能力 12/15 15/18 11/7 2/0 8/9 11/13 17/15 4/3
操作能力 10/15 15/19 11/5 4/1 6/8 11/12 16/15 7/5
个性发展 11/14 16/19 10/6 3/1 10/12 16/17 11/9 3/2
信息素养 12/16 16/19 8/5 4/0 8/9 15/16 10/9 7/6
3、 对学生学习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的调查:
 学年
情况分类
人数
项目 对比组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 实验组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
选择是 占班人数的百分率 选择
否 占班人数的百分率 选择
是 占班人数的百分率 选择
否 占班人数的百分率
1、是否熟练操作电脑 8/20 20%/50% 32/20 80%/50% 20/36 50%/90% 20/4 50%/10%
2、是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 38/38 95%/95% 2/2 5%/5% 35/38 87.5%/95% 5/2 12.5%/5%
3、是否主动提出问题 25/28 62.5%/70% 15/12 37.5%/30% 27/37 67.5%/92.5% 13/3 32.5%/7.5%
4、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 34/33 85/82.5% 6/10 15%/25% 24/36 60%/90% 16/4 40%/10%
5、对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 26/30 65%/75% 14/10 35%/25% 30/36 75%/90% 10/4 25%/10%
6、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述 28/32 70%/80% 12/8 30%/20% 32/39 80%/97.5% 8/1 20%/2.5%
合 计 159/181 66.3%/75.4% 81/59 33.7%/24.6% 168/221 70%/92.1% 72/19 30/7.9%
从上述表中可知实验班所运用的 整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成绩评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老师的论文、课件、课例等在各类的评比中,及实验老师辅导的不少学生在各类的比赛中,均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六、实验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情景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传统教材是采用文字来呈现教学内容,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超链接以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可以多媒体化,各种教学资源均有可能借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来呈现,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再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1:在教学 体积 时,创设了一个 乌鸦喝水 的情境,配以动画,用动画展示乌鸦喝水的全过程:一块块石子落入瓶中,水面慢慢上升,最后乌鸦喝到了水。接着向学生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它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放入石子它便喝到了水?学生回答: 因为石子把水挤上来了。 什么原因使水上来了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知识 (板书--体积)。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 体积 这一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 合作--自主 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是前人经过长期的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探究就是改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探究是教学的本质。而多媒体网络承载的教学信息是学生接收与加工的对象,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认知客体,同时网络技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能自主安排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网上可以自由驰骋,不必受统一教材、进度、知识的制约。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进度和深度自由地调用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速度自定学习步子,主动地参与网上练习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的知识去重建或建构新的知识。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个性色彩,赋予了每个学生在学习的时空、内容、方式、数量等各方面的自主权,促使教学方式的改变。因此,构建 合作--自主 教学模式,能使人人主动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发现,有效地克服学生的认识障碍,启迪学生思维,理解新知,发展能力。
合作--自主 教学模式之一:
情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学习的辅助工具,强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情境,突破重点难点。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三)运用信息技术,归纳检测评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学生的知识随着教材内容的讲授逐步积累,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整理,不断归纳,不断检测,像滚雪球一样,把有关的知识沟通起来,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整体结构快速形成。既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多媒体的集成性、控制性和网络管理系统,既能顺利地将知识归纳概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由 薄 变 厚 ,再由 厚 到 薄 ,不断 厚积薄出 ,使知识越学越薄,又能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正确率进行监控评估,这样学生的运用能力就越用越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
案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单元复习时,先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用多媒体逐步演示该图形面积、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形成网络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叙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在看多媒体转动网络图时,就体会到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紧密就像一棵知识 树 。最后设计网络课件的自测题,为了使不同程度学生可作不同的选择,将自测题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辨析题,第二种是操作题,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相应的题目。当学生进入独立完成学习检测后,既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与否、掌握好坏、熟练程度,实现学生最及时的自我反馈,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全班其他同学达到的练习层次和成绩情况,相互激励、促进。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位置,努力争胜,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几何学习活动中去,达到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放时间和空间,延伸发展
现在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教学形式也会发生变化。故有意识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完成课外的延伸作业。
案例1: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功能,安排学生在几何画板动手做几何实验,同时让学生通过 学习指南 、 书签 等自己进行探索,然后交流,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还在自我探索的阶段,已经快要下课了,可学生兴趣盎然,这时如果草草地让一些同学把结果汇报一下就下课,很显然这要打断很多同学的探究过程,更让很多学生意犹未尽。可如果请各位同学利用空余时间,在学校或家中继续探索,并可在探索后在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可指导学生根据需要爱好继续 充电 ,增加信息量。而到了第二天教师再利用一些时间了解情况,调整教学,以弥补网络教学的不足。这样既舍得给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体验知识的发现和 创造 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水平不同程度地 创造 出知识和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
(五)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工具意识,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加工能力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海量素材,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会收集、整理、挑选、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并且运用到学习中去。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学习活动,将信息技术知识内容整合进来,使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融入到信息社会中去。

案例1: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尤为重要。针对于此,本课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几何画板、电子表格的优势设计了较为充实、丰满的教学程序,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以及使用网络、几何画板、电子表格进行计算和设计,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设计,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六)利用网站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探究资源、创设生动的探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可以说为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七、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然、社会、科学的态度,影响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化。最适合的就是最优化的。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交互式的教学媒体,如网络,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开发和使用交互式的教学资源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展信息技术运用的基础。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搜集、整合、评价是以校为本的资源库建设的有效的组织形式。
5、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应为: 合作--自主 教学模式。
总之:对学生而言,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能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展开学习。他们将电脑当作学习的工具,而不仅仅是游戏机,他们已经习惯在网络中查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中的难题甚至直接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快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学习的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对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素质的大好契机。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师培训的不断深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上了信息技术,无论年长年青,都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八、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其主要特色与创新就在于站在专家学者理论研究的肩膀上,结合新课程实施的开展进行了以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主,配合以具体操作、跟踪观察调查、统计、经验总结等方法的研究,切实解决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的具体问题。具体表现在:
1、自主性。即尊重学生的意愿,围绕主题,自行设计学习内容、方式及合作伙伴。
2、实践性。要求在课外学习中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亲自去摘果子尝滋味,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课外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3、层次性。根据每个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4、量化性。将学习的成果予以评价,完善学生成绩的评价机制。
九、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一年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产生了突破性进展,都深切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的整合,可产生的效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表现在:
1、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的实践,提炼出了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 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
2、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在理念与能力上,产生了突破性的改变。
3、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兴趣广的合格学生。学生学习质量有了突破性的提高。
十、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
(一)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三年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的整合研究,推出了一个能概括现代技术环境下小学教学的模式。这个模式用于课堂教学,事实已证明行之有效。因此,这个模型的学术价值,既体现在理论上的贡献,也体现在优化实际教学效果的应用上。尤其是对我校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新课程的贯彻与实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自我评价
在现代信息化教学深入课堂的今天,以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众多的班级,更多的兄弟学校,将会为优化全校的教学,或振兴更多学校的教学,这就是做课题研究的价值。为此,我们作出以下评价:
1、选题准确:我们选择的课题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过程规范:开题时有详细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可行性的计划和步骤以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实施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通过问卷调查、课例分析、阶段性交流等活动,积累了详实的数据。论据充分。
3、结论可靠:由于我们注重了过程管理,积累了丰富、真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在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4、具有实效:我们一直从实效性方面努力,从多方面着手测定实验的效果,确保 效 度。
十一、成果的社会影响
由于该课题的研究,不少兄弟学校多次来我校听课,互相切磋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同时我校教师发表了不少论文,参加论文竞赛获得很多奖项,也扩大了社会影响。而最主要的是广大家长对我们课题实验的认可,向社会作了很好的宣传,
十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培训仍然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对课题研究的教师还缺乏更深入的理论指导,教师的研究文章还不够深度。
(三)网络资源共享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教师的教学也就缺少了个性。
(四)网络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手段还要有机整合,如教师课堂上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传道授业解惑,在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暂时未能取代。
(五)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十三、今后研究的设想
(一)关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参加讨论。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在讨论中发言,而是教师应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越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效果就越好。教师还应充分考虑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
(二)关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的问题
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符合,尽量不要出现拖堂现象。
(三)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适度,一方面应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控制好使用的时间、频率,切忌狂轰滥炸。
(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参考文献:
1、游国经、钟定华:《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人民出版社。
2、孔企平: 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张洁、赵蔚、缪凯《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设计》2003年8月。
4、李克东、谢幼如编著《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乌美娜 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台的基本策略/黄甫全//电化教育研究2002.7.24
7、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管长存//中小学电教02.9.23
2008年4月




上一篇:歌咏比赛评分标准

下一篇:《科学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微型课题总结

Copyright © 瑞文软件工作室 冀ICP备17033643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