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文文摘
返回首页 | 手机用户请点此访问手机版
关键字:教育 | 时间:2015/11/13 9:45:00

《幸福了吗》读后感

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了白岩松和白岩松的思想。白岩松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他有个性,爱思考,干工作像我一样卖气力和创新,爱写点东西。他还爱足球,而我却不爱。 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中央电视台还有台湾、美国、日本的一些事。其实我1992年去的美国,留下了3万字的《美国之旅》,他1995年才去美国,同样留下了自己深深的思考。他一直在媒体人的现实与理想中挣扎。能做到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能做到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他说的许多话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尊严这两个字的提出,就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努力了,也收获了。但是,他不满意,正常。这才是社会,尤其中国社会。他想40不惑,不可能!我也一样,我是他的哥哥。为此,我曾写了系列文章,至今博客中还可查到。孔圣人才40不惑,谁是圣人?!我40岁突然觉醒,信了西方的一句话:人生40岁开始。十年后他想写一本书《终于信仰》或者《闲--试着与生活讲和》。他十年后的目标是:健康、开心、平静、踢球并进球、头发还剩不少、体重增加不多、对世事依然好奇、还会愤怒也会流泪,慢慢来。。。务实多了。但是,被迫改变自己,你还是白岩松吗??


《幸福了吗?》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2010年,白岩松中学毕业25年聚会,酒席上,轮到他发言,他说自己掏心窝子的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所谓名人,首先或本质上只是个更多人知道他(她)名字的人,有好有坏、被更多诱惑也有更多约束的人。“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强震,我又瞬时想到了那一段时间自己的心情,可能也是人到中年,与年轻时相比,就觉得对阳光和温暖有特别的渴望。在这两年中,两场大地震让每一个中国人不管身处何方,都无处躲闪。其实,我们都是灾民,都要一起去面对那些打击和伤痛。”白岩松说。“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哀痛中
,我们不再出发,你的离去,又有什么意义?”在纪念陈虻的文章里,白岩松最后写下这样的话,他说这也是对自己说的。因为陈虻曾反复向当初还刚工作不久的他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白岩松说央视大火:“当然也不是坏事,也照出了央视之后该走的道路。大火,或许正是一个另类的新起点”。损失1.6亿也不是什么坏事,似乎“火”还是好意头了。柴静回忆与白岩松工作相处的点滴,“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其实,白岩松仅说对了一面,应该是: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物质上最痛苦的,心灵上是最纯静的岁月,所以,回忆起来才非常美好。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本书的扉页,算是给本书定下了一个基调。“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这本书的结尾。都意味深长。
幸福都在追求的过程中,绝不在顶点,祝愿白岩松永远不放弃追求幸福,永远在追求中。




上一篇:感动的瞬间却终身难忘!

下一篇:《梦的解析》读后感

Copyright © 瑞文软件工作室 冀ICP备17033643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