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文文摘
返回首页 | 手机用户请点此访问手机版
关键字:教育 | 时间:2015/11/11 10:50:00

智慧课堂学习材料——

智慧课堂学习材料——
东师大专家观点汇总(一)
2015.9
2015年3月30日至4月2日,东北师范大学专家赵义泉、王柏松来我区指导工作,结合八所智慧教育试点校的实际情况,对其建设方案逐一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通过两位专家的指导也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智慧教育的理解。现将两位专家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
1.智慧教育的来源:
(1)从教育学角度理解智慧:能恰当的、合理的解决问题(包括书本问题和现实问题)。智慧是和方法相关的,做有智慧的教师,培养有智慧的学生。
(2)从信息技术角度理解: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公安→智慧资源→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是服务,是信息服务。
(3)东师大钟绍春教授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有智慧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
2.未来的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3.智慧教育不是抛弃传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掘、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
4.智慧教育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主阵地在课堂上,而不是在校本课程建设或只是在一些活动上。
5.智慧课堂最终的目的不是建立教学模式,而是培养有智慧的人。
6.教学模式要服从于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我们的教学,这样才有根基。教学模式背后要有理论支撑,否则难以立足。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大胆创造。
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超越式学习。
7.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形式,不能僵化运用。
8.智慧的结构:
(1)德行:境界的概念
(2)高智商的人: 80%----90%以上的孩子是高智商的
(3)知识要素:不是陈述性知识,不是书本知识,是默会知识或是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做的知识,是经验,是直觉,是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的实践性知识。)
9.智慧的核心是思维。
培养学生三种思维:对话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反思思维
10.建议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读三个层次的书:
(1)教育哲学类
(2)新课程理论和实践类
(3)教学设计、教学信息化类

东师大专家观点汇总(二)
2015年4月20日至4月24日,东北师范大学专家钟永江一行5人来我区指导工作。在八所试点校专家们共听课33节,并针对试点校的课堂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课后研讨。专家指出在所听的33节课中有三分之一的课堂的已初具智慧课堂雏形,同时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怎样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的教学方式的选择等。现将专家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
1.合作学习要明确两条线:一是任务线,一是方法线。
2.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智慧课堂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继承好的传统、优良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梯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
4.常规课也要成为智慧课堂。
5.真正的智慧不在课本上,而在过程中。
获取的方法有:一是实践(探究)
二是合作
三是自主学习(经过思考)
6.让学生做到 “三个h”:
动脑(head)、动手 (hand)、动心 (heard)


东师大专家观点汇总(三)
2015年6月1日至12日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叔文、王柏松两位专家来我区指导“智慧教育试点校”的建设工作。
“智慧教育试点校”的建设本月活动主要采取磨课的形式,东师大王淑文、王柏松两位专家和教研训中心的成员深入我区小学五所试点校听课。经过与试点校教师两轮的磨课(30节课,13场研讨,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音乐等学科),智慧教育的理念已深深触动每位教师,激发了教师们课改的热情,参与磨课的教师得到了不断地成长。在活动的最后从小学五所试点校推出8位教师,在全区范围内做成长汇报课,依托课例再次展开讨论,使智慧教育的理念真正能在试点校落地生根。
现将专家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
1.一切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
2.教学资源不是用来教的,而是让学生学的。
3.网络环境下授课的四个要素:
(1)丰富的可共享的资源
(2)个性化学习
(3)小组合作
(4)多元评价
4.铃声是法,上课绝不超时。
5.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完全代替板书,要重视板书设计。
6.古希腊:教育意味着唤醒。
7.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设计者、引导着、组织者。
8.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三个维度(即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9.教育是个善举,是个长期过程。
10.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11.课堂教学的一标、二动、三还
一标:学习目标
二动:自主学习活动、合作探究活动
三还:将时间还给学生
将实践还给学生
将思维还给学生
12.培养学生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精炼,它代表着教师的学科素养。
14.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价值体现。
15.教书贵在育人。



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与生成
──教师专业化的新境界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 李彦丽、翟军卫
一、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
(一)独特性
独特个体性是教师智慧的首要表征。教育智慧具有高度的个体性色彩,体现着教师区别于他人的、个体的、个性化的独特教学风格。教育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是某个人不断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与重组的结果;是教师基于专业上的需要,通过发现、修正与内化等复杂的过程所建构的。教师不断将既有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并经过个人的重新诠释与转换过程,使智慧的生成符合现有的环境需求。所以,教育智慧是个体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体验、感悟、思考和实践等方式逐步生成的,是受教师个体的思维、个性、知识储备、自我形象、职业动机,以及所处的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它蕴涵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及与个人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情况相融合的结果。
(二)情感性
“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复杂的关心品质”。①对教育的责任感与情感是使教育智慧充满真善美的重要条件。教育智慧之所以是教育智慧,一方面说明它的确是智慧,即高尚的才智,另一方面说明它在教育问题的解决中的确能够发挥作用。更深入地思考,教育智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因为它是教育活动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它是巧妙的;对学生的爱是创造性运用教育规律的动力;对学生的爱保证了教育思考必然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情感的渗入是教育智慧美的重要特征。教育智慧是使用爱的智慧,教育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对孩子有责任与关爱,它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教育者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三)科学性
教育智慧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和复杂多变的问题,依靠教师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的即兴发挥,在一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裁决,从而采取不同的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方式和方法,以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沟通、融合。经过对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发现他们对教学情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对问题的分析更为清晰和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更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恰当性,即拥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能够在解决问题时从多角度加以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并迅速做出决策。
(四)缄默性
教育智慧是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说明的,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潜移默化”“近朱则赤”“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知觉而获得的,往往缺乏清晰的条理与明晰的意识,是“非批判的知识”,也很可能不在教师清晰的意识范围之内,也无法清楚的表达或理性的加以反思,但它往往与教师日常的生活与经验仅仅相联,甚至可能是教师自己也说不清从什么地方获得的,是只能意会的一种体验。
(五)艺术性
教育智慧是科学化的艺术力量,又是艺术化的科学力量。教育智慧的力量具体表现为这样几种能力:一是对教育问题的逻辑化理解能力;二是对教育问题的直觉把握能力;三是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都能显现出科学的穿透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基本上是一个科学问题。自然,理解教育问题的能力基本上是一种科学能力。但是,教育智者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其角度、方式,完全可以上升为艺术。对教育问题的直觉把握几乎就是艺术。但是直觉之所以能够发生,却一定是建立在无数次逻辑把握基础上的。假如教育者没有深厚的教育科学、人文科学的素养,对教育问题的直觉把握即使发生也很难靠得住。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艺术特点。观察教育智者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等于是在欣赏教育智者的艺术表演。观察者深知其美,深知其妙,但无法重复,无法获得。
二、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一)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内部条件
 1.高尚的教育道德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核心。
(1)爱岗敬业
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责任感在于把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教师的事业心就是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崇高的事业。
(2)爱学生
师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爱意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作到“四有”,即:一有对学生爱的情感。二有对学生爱的行为。三有对学生爱的能力。四有对学生爱的艺术。
(3)爱美
只有爱美的教师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培养好的人才。我认为教师的爱美,主要表现为自爱。自爱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包括仪态美、语言美、书法美等;二是内在的,包括人格美,情感美等。
(4)爱知识
首先是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其次要向外行人学习。第三要向书本学习。第四要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2.科研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的成功之路。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化,正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
(1)科研意识的培养
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教育科研意识由三个要素涵盖,即教育的信念与热情,教育的知识与经验,教育的眼光与智慧。
(2)在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就是通过实践者在自然情境下对自身的实践进行研究,它以自主、实践、开放、反思为主要特征,以研究与开放式研讨为原则,以实践情境为主要研究场所,研究旨在解决现实问题,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者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措施是否有效,实践者反思自己解决问题行为的成败,以达到研究者理性的自觉,进而切实地改变现实。行动研究有三种研究起点:
第一种研究起点是:研究起始于“不明”的情况。也就是指教师常可以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开始进行研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长期存在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第二种是以现象的追问为起点。把自己放在里面以对现象的追问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的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 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第三种是教学即研究。现象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研究理所当然要根植于实践。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3)建立激励机制,创设科研氛围
良好的氛围和高涨的积极性是促进教师科研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在这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是氛围的创设,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如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或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指导教师开展科研等,通过活动促成良好科研风气的形成。二是建立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给予精神上的表彰与物质上的奖励。同时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反思是激发教师教育智慧的源泉。
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的引领。理性思维就是从日常教学情景中获取价值的第三只眼睛。而这种充满智慧的理性思维的养成,本身就与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与勤勉不殆的实践思考密不可分。一线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工学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简单办法就是要养成学习理论的好习惯,同时要学会围绕所思考的教育问题组织资源,开展研究。这样,研究、学习就成为工作的一部分,而教学实践也就成为对教学假设的实证性研究。当工作、学习、研究三位一体时,教师也就实践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想。
(2)要具有问题意识。教学反思的功能之一就在于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中最真实的问题的关注,是教师走向研究者、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问题意识至少包含了这样一些要点:这是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有根据吗?这个问题有针对性吗?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当我们用这些疑问去思考我们所面对的教育现象时,也许就会从中发现那些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从方法上讲,采用文献法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开始。只有通过查阅文献,才能够知道别人在这一点上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也才知道自己的研究有没有价值。如果我们善于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问题)开展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就能够由此而上升到研究的层面。
(3)积极对话。对话,是走出个人视界的平台。教师作为个体的精神劳动者,更需要多元的精神碰撞与交流。教学反思,如果总是停留在个体的层面,客观上就会影响到反思的深刻性,影响到反思者个体的成长。与同伴、专家的对话、交流则会丰富反思的内涵,扩张反思的效果,修正反思的偏差,提高反思的品质。
4.偶发事件的恰当处理凝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学机智是教师巧妙应对变化了的课堂场景或灵活机智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二是教师具有对学生深度的了解和诚恳爱护和尊重的态度。三是教师具有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以及教育技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凝练教育机智:
(1)抓住不同个体的认识矛盾和思维碰撞,在师生共同的问题探讨中化解矛盾冲突,展示教学机智。(2)正视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流向,在学生出其不意的问题发难中稳住课堂阵脚,彰显教学魅力。(3)捕捉学生平凡中的发现,在对事物的比较探究中抓住问题实质,提升教学品位。(4)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一反常态的问题处置中吸引学生视线,凸显教学风采。(5)发掘与课堂关联的教育因素,在猝不及防的教育情境中巧于化害为利,发挥教育智慧。(6)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吸收学生独具慧眼的教学建议中把握认识标高,提高教学境界。(7)关注学生的举手投足,在解读学生的弦外之音中师生感同身受,展现人格魅力。(8)确立正确的教材、教参观,在对教材的质疑批判中注重创造发现,强化教学艺术。




上一篇:关于下雪的唯美句子

下一篇:打“马虎”

Copyright © 瑞文软件工作室 冀ICP备17033643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