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文文摘
返回首页 | 手机用户请点此访问手机版
关键字:教育 | 时间:2015/11/9 9:31:00

学习《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摘抄和笔记

学习《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摘抄和笔记
一直以来都想拜读王荣生的这本书,假期有幸捧书啃读,收获颇丰。
序一
倪文锦(华东师范大学)
王荣生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第一位博士生,该书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
我们原有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多为个人的经验和随感;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充斥太多的带有随意性的“我主张”“我认为”,缺乏起码的课程论基础。
由于大家习惯于随感式的“我认为”,使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意气用事的多,充分说理的少;自以为是的多,逻辑论证的少;消极批判的多,有效建构的少,缺乏科研的含金量。
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该论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重说理;(2)重逻辑,在课程具体形态层面将语文学校知识“主题化”,即明确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我国长期以来在“一纲一本”的体制下,语文课程实际上是由语文教材所顶替,而“选文集锦”式的语文教材,造成了事实上由“选文”代替课程的弊端,它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学校教育中的语文知识状况不良;(3)重建构,是在构建一个开发语文课程论研究的新的基础平台。
在当前国内同类研究中,这部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结构和功能上深刻揭示了以“工具性”和“思想性”(或“人文性”)为代表的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进行了全面剖析;第二,对“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划分和辨证。
序二
王尚文(浙江师范大学)
廓清了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既相互联系、制约又相对独立、分隔的复杂关系,提出“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码事。
第一章导言读后感
本章总感悟:读王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导言,乐趣有三:从教八年,如今才知,在自己脑子里,语文学科的理论概念完全是空白的,深为腹内空空所困扰,因为“导言”中的很多段落如读天书,不得不回读,圈画,搁置。
P4, 如何理顺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问题,近来已经引起一些人士的关注。在冷峻地抨击语文教育理论“鼠头、猪肚、蛇尾”的研究现状同时,李海林建设性地提出:语文教育研究“至少要三个部分构成:哲学基础层面、教学原则层面、教学方法层面”。
P6,参考诸多的材料,初步划出语文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人-语文活动层面、人-语文学习层面、语文科层面、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育评价层面。
七个层面,以前是闻所未闻,不明所以。急盼高手开课充电。阅读完毕P12——P20的详细解说,依然一头雾水。
P21,像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作文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也没时间修改,或者将修改只当作校订,仅仅在写完之后迅速看一遍,改改错别字,改改病句而已,实际上是以测试篡代教学。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造成一定的伤害,对此决不能以无奈为借口任其发展。
这段我看懂了,说的精辟啊。作文教学的现状当真如此:没有系统的教材体例,没有渐进的教学程序,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下基本上是“妙手偶得之,天然去雕饰”,属于自学成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语文研究者大有可为。我想起了唐代士子们的“行卷”,每名学生在求学期间把自己的文章精华结集编撰,以做升学考察时的参考依据。
P22,我们建议在语境含混的情况下分别使用“语文教育”与“学校的语文教育”两个术语,后者相当于“语文科课程”。……最谨慎的办法,是在严肃的研究中“学校的语文教育”与“语文科课程”也分别使用。……但我们现状,“语文”还是以“科”的方式存在的,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学校其他科目联系,应该是从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的目标取向上来体现,同时逐步增强“语文综合性学习” 。
P26,过去,我们以为“语言学”是“语文”的对应学科,因而将“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定位在语法、修辞格等方面。
原来如此,以前我们觉得基础知识不应该纠缠于语法、修辞。宜昌的语文走在前列,早已不考语法术语,修辞术语,眼界的确是更高格的,可是如今依然有“语法,魂兮归来”的招幡在挥舞,主要是来自高中的同行和英语的同行!读过此句,给我们面前打开了多么大的天地啊!语文课程改革,这样看来,应该是革命性的,维持原状的修修补补只能让我们被世界先进的母语教育落得跟远;如果改革成功,受惠的将不仅仅是母语教学,甚至外语教学也将得到质的提升。
P29,教学改革的成功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理解教学改革,那么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引用吴刚《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片段)
课程是纸墨为媒介的思想传承,教学是以口耳为媒介的思想授受。
P40,离开特定学生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形,就不可能构成任何具有教育意义的什么“系统”。只对着一本语文教材,往往还只是对着一堆选文,侈谈“科学体系”,显然是荒唐!
好直接啊!
P42,改“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课程标准”,预示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转型,表现为三大前景: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语文教材将可能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将率先迈步。为尽快接近这样的前景,当前最迫切的工作,可能应将改革的突破口由对资源材料和教学法的依赖,转到对语文课程内容研制的注重。
醍醐灌顶!我们要做的正是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新建构。




上一篇:骷髅海岸

下一篇:《森林狂想曲》反思

Copyright © 瑞文软件工作室 冀ICP备17033643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