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文文摘
返回首页 | 手机用户请点此访问手机版
关键字:教育,教研,小学,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案例]《雷雨》 | 时间:2012/7/8

[案例]《雷雨》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紧接着天气有什么变化呢 ?大家快读一读
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读书,有的大声,有的轻声。然后指名读。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为什么把“哗,哗,哗”读得这么快呀?
生:因为雷雨下得很快。
(再指生读)
师:你为什么把“哗,哗,哗”读得快而响呢?
生:因为“下雷雨时速度快,声音响。”
师:老师发现“哗,哗,哗”你虽然读得响却读得慢,这是为什么?
生:雷雨下的时候,很有力,太快了,力度不够。所以我读得响而慢。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亲历读书过程,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着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没有一丁点儿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却能把“哗,哗,哗”读出不同的感受;没有一个个连环式的问答,学生却在优美的情境和无限的遐思丰富着内心体验与情感世界,吸收、积累着生动的语言。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由汉语的独特性所决定,因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哗”一词的赏析,学生借助了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了一定的了解。案例中教师没有丝毫“告诉”,学生的收获却比“告诉”更深刻,在研读的过程中,感悟了民族语文蕴涵的丰富内涵和耐人寻味的灵动与传神,享受了审美乐趣,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也在慢慢生成。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 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我们的教学,它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还是一种亲历,一种体验。一种对沉睡潜能的唤醒,一种对封锁记忆的激活,一种对幽闭心智的开启,一种对囚禁情愫的放飞……教师于其中可以起到向导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应该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让我们的“告诉”走开,就是把学生的“倾诉”留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让“告诉”走开,留下学生独立地阅读、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探究,学生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让过程在课堂里淋漓体现,像这样真正充满了经历过程、自主生成的和谐的课堂,便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动人的歌!
课堂,让“告诉”走开!




上一篇:《体积和体积单位》教育反思

下一篇:《两位数减一位数》教育反思

Copyright © 瑞文软件工作室 冀ICP备17033643号 联系我们